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人文杂志

人文杂志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该刊已选入:北大核心期刊(2020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21-2022)、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4)、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022)

简  介:《人文杂志》是我国唯一以“人文”冠名的学术理论刊物,自1957年创刊以来,它一贯明确倡导彪炳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文明;践行学术性、思想性、原创性;积极参与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建设。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沉淀出了“观乎人文 传承文明 彪炳经典 前瞻新知”的办刊宗旨。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生产部门,不仅是单纯的发表、交流学术成果,而且在整个学术生产流程中还担当了学术成果的鉴定、鉴别功能。经过学术期刊的判别与鉴定,论文能更有效地转化为学术成果,更快被社会承认。为此《人文杂志》积极地介入当代前沿学术问题,发掘重大选题,在杂志上开设了一系列旨在引领学术潮流的专题和栏目,促进学术繁荣。   《人文杂志》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办刊条件,一贯严格执行学术规范,反对学术腐败,在稿件审理中较早开展了匿名审稿制度、将三级审稿制度和责任编辑栏目负责制紧密结合。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参与了“关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规范的讨论和试行”,与《中国社会科学》及其他国内名刊发起了《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的“武汉宣言”。在刊发文章上不接受版面费及其他实质上为有偿使用版面的合作,不设篇幅限制、以质衡文,以切实的行动捍卫学术的纯洁,获得学术界普遍的好感与认同。《人文杂志》长期以来处于国内各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曾先后被评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首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成为我国学术期刊阵营中有高端学术品味的刊物,学术影响遍及海内外,订户囊括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 主管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 创刊时间:1957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中国西安含光南路177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47-662X
  • 国内统一刊号:CN 61-1005/C
  • 邮发代号:52-11
  • 单价:10.0000
  • 总价:120.0000

2009年 第3期

几个自由难题之我见 王海明 (1-8)

当代中国人文学者的使命 李溢[1] (9-18)

胜论哲学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 邬妮 (19-25)

经典与阅读——寻求传统经典理解范式的突破 华军;张连良 (26-30)

《论语》中“异端”研究史考辨 施仲贞[1] (31-37)

郭象的自然观述论 暴庆刚 (38-44)

朱熹释子夏“先传后倦” 刘贡南 (45-49)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的三重视域 苟小泉[1,2] (50-57)

国家的三面相与政党——国家关系的三重逻辑 李华[1] (58-63)

从“邦国”下的“自由”到“自由”下的“邦国”——张佛泉自由论述的演变及其动因 何卓恩 (64-70)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张宝通 (71-73)

“预算国家”:一项防治腐败的基本制度供给——基于2008年国家审计署审计公告的思考 郭剑鸣[1,2] (74-82)

国外参与式预算改革的优化模式与制度逻辑 王逸帅[1];苟燕楠[2] (83-89)

虚假破产罪的立法解读与适用 龙洋 (90-96)

经济法中社会公共利益界定的法哲学思考 冯宪芬[1];朱昱[2] (97-100)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石军[1] (101-107)

关于对我国电信市场运行效率的若干思考 邓晓宇 (108-112)

观看上海的方式 曾军[1] (113-119)

重述与反观:论世纪之交以来小说中的“198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 童娣 (120-126)

略论唐举子应试时的活动处境及其情感与创作 吴在庆;王宁;常鹏 (127-132)

唐代文学家族的地域性及其家族文化探究 童岳敏[1] (133-141)

梵语味论诗学和西方诗学比较 尹锡南 (142-146)

《金瓶梅》与《唐吉诃德》“戏拟”叙事之比较 戴承元[1] (147-149)

阶级分析论的贫困——社会运动理论基础上太平天国研究重建的尝试 王明前[1] (150-158)

论交往的变迁与工业文明的起源 陈振昌[1] (159-164)

义和团的“神秘文化”情境及研究说略 董丛林 (165-169)

宋代士大夫政治规制下的后妃参政 焕力 (170-176)

岐秦政权兴衰存亡管窥 吴毅 (177-181)

危机状态中的公共参与和公共精神——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厦门PX事件透视 胡象明[1];唐波勇[1] (182-187)

论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乡村“灰恶化”风险 徐晓军[1];孙奥[1] (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