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简  介:本刊是我院刊登教学科研成果的园地,也是外界了解我院教学科研活动水平的窗口。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展示我国教学科研成果为内容,以突出师范数学为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学术新人,提高学术水平,促进理论研究,使其成为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并重的理论阵地。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渤海大学
  • 创刊时间:1980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地址:辽宁省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路1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254
  • 国内统一刊号:CN 21-1512/C
  • 邮发代号
  • 单价:10.0000
  • 总价:60.0000

2016年 第5期

从鲁迅“国民性书写”研究中的问题谈起 迟蕊[1] (1-7)

科举制度与孔乙己的病态人 吴波[1] (8-12)

“颛顼之墟”考略 邵恩库[1] (13-16)

西望呼伦贝尔城殊方政教几经营——谈《呼伦贝尔志略》及其史料价值 薛海波[1] (17-21)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竞争的高校视角 王淑芳[1] (22-25)

网络竞争背景下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探析 曹年开[1] (26-29)

仁义礼智:北朝皇室命名及皇帝赐改名与儒家文化认同历程 段锐超[1] (30-34)

对江西龙虎山悬棺葬几个问题的探讨 鲁宝林[1];张亚文[1] (35-38)

第四次中东战争对埃及、利比亚关系的影响 张丽荣[1] (39-43)

“英国酒店定价调查案”对旅游产业链纵向关系的启示 郭舒[1] (44-50)

外部刻板印象影响团队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 耿紫珍[1];赵佳佳[1];王敏[1] (51-54)

扩大内需背景下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高明野[1];苏明政[1] (55-59)

从供需视角思考养老产业发展 陈秋凤[1] (60-63)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 熊利娟[1];李睿丰[1] (64-68)

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组织因素与个人因素 魏丽丽[1] (69-72)

赵撝谦《六书本义》“古今字”探释 张治东[1] (73-77)

荻生徂徕《训译示蒙》的古汉语虚词研究 王雪波[1] (78-81)

语用学视阈下跨文化交际语用生活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单丽雯[1] (82-86)

文艺作品的理想形态与文艺人民性创作导向的合理建构 杨允[1];张方舟[1] (87-90)

多维视阈下唐娜·塔特的《金翅雀》 滕春艳[1] (91-94)

从模因论看词块优先习得的可行性 谭晓闯[1] (95-98)

翻转课堂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课程中的应用 于本凤[1] (99-102)

成人高校教育课堂管理刍议 武海江[1] (103-106)

情景交际法在高校俄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闫秋菊[1] (107-110)

《易经》的“内外超越”与“命运共同体”思想管窥 任国杰[1] (111-118)

从“理性主义”到“科学人本主义”——关于当代教育观转变的哲学思考 侯金鹏[1];陈晓英[1] (119-123)

从“本体”到“体制”——艺术的审美观念转型及其反思 何晓军[1] (124-127)

基于特色文化资源的辽宁文化产业对策研究 郝文军[1];张满林[2] (128-131)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东北新闻业的文化环境 王健[1] (132-134)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用好舆论监督这把利剑 李昭昭[1] (135-136)

晚报文化副刊如何接地气——兼谈辽河晚报文化副刊的特色 夏华[1];刘亚明[1] (137-138)

关于出版业深度融合及发展的几点思考 陈方方[1] (139-140)

小学数学估计内容认识误区探析 张守波[1];王哲岩[1];张文宇[1] (141-143)

会话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浅析 韩丹[1];阎苹[1] (144-145)

口语传播中演讲性语言的高语境把控 王丹[1] (146-147)

艺术类院校二级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探析 王美丽[1] (148-149)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培养创新性研究 孟令红[1];任杰[2];黄丹[1];李志勇[1] (150-151)

我国枢纽型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赵敬丹[1];李娜[1] (152-153)

地方政府促进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措施———基于锦州市的经验与建议 陈佳琪[1] (156-157)

浅谈新时期纪念馆宣教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刘利伟[1] (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