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传播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简 介:《东南传播》是立足海峡西岸、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杂志紧盯理论前沿,透析传播实践,热心服务读者。在全国新闻传播类学术杂志中影响力靠前,实务性突出。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协会‘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指定刊物”。《东南传播》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部合作设立《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栏目,引导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前瞻性地关切媒体融合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与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合办的《海峡传播》栏目以促进两岸交流、加深两岸互信为宗旨,研究两岸传媒发展现状,在舆情、媒体转型、传媒政策、新闻教育、两岸交流等各种传播相关议题上展开深入探讨,提供一个两岸传播交流的宽广平台,构建一个多元互动的学术空间;与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合作《华莱坞电影研究》栏目着眼华莱坞电影生产机制、传播路径、收视规律和文化环境,共同描绘和规划华莱坞电影研究的宏图和愿景,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由新闻媒体提供新鲜案例和思考,由传播院校提供前瞻思路和理论分析,《东南传播》促成学界和业界在学术平台上深度融合,用互联网思维引领用户生产内容。本刊既是传统媒体业务探讨和论文发表的学习园地;也是传播院校科研活动总结和教学成果推广的理想平台。
- 主管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主办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创刊时间:2004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西环南路12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
-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6期
“全球南方”视野下中国式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再读邵培仁传播理论三部曲
廖卫民[1]
(1-5)
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的三维阐析:价值意蕴·主要内容·实践指向
王源林[1];郭梦伟[1]
(6-10)
地方媒体在党建新闻宣传中讲好故事的叙事策略探析——以龙岩市融媒体中心《闽西党旗红》电视栏目为例
肖燕[1]
(11-13)
与受众深度体验相关的概念辨析
王丹[1];林升栋[2]
(14-18)
林白水小说《玫瑰花》里的“新闻”与“宣传”
苏俊斌[1];郭烨桐[1]
(19-24)
算法技术下新闻传播的伦理困境及解决路径
孙全胜[1]
(25-29)
内容、技术、用户: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生产与传播策略研究
陈佳[1]
(30-32)
重构附近:数字附近何以重塑个体的空间感知及地方感——基于数字地图App的考察
包雯沁[1]
(33-38)
三线建设城市广电在媒体融合下的创新路径探索——基于攀枝花融媒体中心视频号“王小小”的研究
孙宁丰[1];田孟昕[1];王妍[2]
(39-42)
短视频时代我国非遗叙事与海外传播路径探析——以YouTube平台“阿木爷爷”账号为例
孙慧英[1];顾炜思嘉[1]
(43-46)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资源配置、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基于89篇挂牌新闻的分析
高再红[1,2]
(47-51)
转文化传播视域下东盟合拍纪录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家在青山绿水间》为例
陈婧怡[1]
(52-54)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在印度的跨文化传播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车子龙[1];张洁瑞[1]
(55-58)
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研究
游丽江[1]
(59-61)
海峡两岸的城市形象传播:一个关于新闻价值要素的研究
艾民伟[1]
(62-65)
身体延展与具身检验:台湾云门舞集对中华美学的映射与重构
孔令文[1]
(66-69)
新世纪国产公路电影的空间景观和文化想象
李闻凯[1];殷昭玖[1]
(70-74)
化身为影像的图像:影史研究的一种视野
王潺[1]
(75-79)
影像、技术与文化的多维探究:电子游戏与电影的分野共生——以《黑神话:悟空》为例
谢亚轩[1]
(80-85)
红色电影中主流话语的共情效应及其触发机制研究
邓启明[1];姚丹[1]
(86-90)
展示、感知与审美迷思:气氛美学视域下的电影化虚拟现实
罗曾嘉[1]
(91-96)
人工智能主题电影研究的图景与路径(2005—2025年)——基于中英文核心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
余崔琬[1];陈富裕[1]
(97-103)
文旅融合视域下泉州蟳埔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李彩珊[1];吕亚持[1];赖地养[1]
(104-107)
中国网络文化研究30年: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1994-2024)
刘可文[1];陶丹[2]
(108-112)
全媒体视域下媒介文化转向与治理路径研究
郭云峰[1];朱文清[1]
(113-116)
短视频对文物文化记忆的影像书写与媒介建构
郭凯[1]
(117-119)
从记忆废墟突围:当代中国工业遗产的后媒介图绘
杨雨菡[1]
(120-123)
媒介信息刺激下中医矛盾态度的积极化偏向
骆艺文[1]
(124-128)
凝视视角下乡村短视频的视觉景观建构新路径研究
许欢[1]
(129-131)
识字之用:陶行知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早期探索
施海泉[1]
(132-135)
数字包容视角下听障青年的新媒体使用与社会融入研究
王武林[1];冉晨旭[2];吴周妍[2];刘子博[2]
(136-140)
元宇宙游戏中隐性知识的数字空间搭建逻辑
钟观萍[1]
(141-144)
短视频阅读推广中的场景构建与价值探析——以抖音“赵健的读书日记”为例
魏舒宁[1]
(145-149)
AI生成新闻与预制新闻的融合:伦理挑战与应对路径
蒋益超[1];喻紫维[1]
(150-152)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场景化传播研究——以北京卫视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例
罗昶[1];王凤[1]
(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