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
曾用刊名:湖北教育:综合资讯;湖北教育;时政新闻
简 介:本刊创刊于1949年12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读者包括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广大教师及教学研究人员;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科技兴国"战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传递教育教学信息,关注教育教学改革,颂扬先进典型,展示老师风貌,服务课堂教学,推动教育创新为主要宣传内容;以出精品、创特色、贴近实际、服务一流为追求目标。
- 主管单位: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01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7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4390
-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033/G4
- 邮发代号:38-385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4期
凝聚“三命共识”,谱写荆州教育新篇章
鄢志勇[1];范晓东[1]
(1-2)
让书香氤氲一座城——松滋市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纪实
周小益[1];杨波[1]
(6-8)
全域阅读为黄冈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皮建明[1]
(9-10)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阅读突围
陈慧[1]
(11-11)
打通整本书阅读的“任督二脉”
杨红[1];杨建勤[2]
(12-12)
小学数学绘本阅读策略
储珊珊[1];王华蓉[1]
(13-14)
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四法”
林燕[1]
(15-16)
让学校成为充满吸引力的地方
刘琥[1]
(17-18)
依托多元课程,提升小学生国际理解素养
王嘉楠[1];喻彪[1]
(19-20)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武钢三中“1+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二)
吴竺轩[1];杨国锋[1];王一凡[1]
(21-24)
基于AI大模型的学习情境新迭代
殷正立[1,2]
(25-26)
“迷彩思政”特色育人实践探索
张树枝[1]
(27-28)
解码一所“好玩”的幼儿园
秦丽[1]
(29-30)
今天我们最应该学习陶行知的什么精神?
刘大伟[1,2,3,4]
(31-31)
守护校园的“三气”
伍学明[1]
(32-32)
“写课”即深刻
黄华斌[1]
(33-33)
新质劳动实践课程的开发路径
陈冬新[1]
(34-35)
以新优质学校建设助推就地城镇化发展
王文希[1]
(36-37)
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进展成效与推进策略
杨胜先[1]
(38-39)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价值重构与范式跃迁
张丹[1]
(40-41)
铸就襄阳书法教育名城
徐小林[1]
(42-43)
强力推进随州书法教育“五步棋”
吴军[1]
(44-45)
创新督导机制 护航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肖庆劳[1]
(46-47)
多维聚力打造“大思政课”
李双红[1]
(48-48)
创新“三级双向预约”教研工作机制
林智慧[1]
(49-49)
“四化一体”构建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赵运兵[1];向紫玥[1];康媛媛[1]
(50-51)
办好名师建设科 种好师训试验田
张卫国[1]
(52-53)
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创新实践
郑磊[1];胡海珍[1]
(54-54)
“青蓝工程”为教师成长按下“快捷键”
易正伟[1]
(55-56)
素养育人视域下推进劳动教育的区域探索
成芳[1]
(57-58)
让“课堂”与“博物”融合共育——基于“五育”融合的区域博物课程实践探索
周俊[1]
(59-60)
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探索
韩瑾[1];刘翔[2];黎欢[3]
(61-61)
家校携手共绘育人同心圆——恩施市小渡船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与探索
陈劲松[1]
(62-63)
数字赋能助推家校共育新图景
李祖敏[1]
(64-64)
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彭志友[1]
(65-65)
“双减”背景下体美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黄华[1]
(66-67)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校创新教育体系构建
张颖君[1]
(68-69)
构建基于真实问题场景的工程师课程
敖迎春[1]
(70-71)
中职学校“双师型”思政课堂的实践策略
魏绍峰[1]
(72-72)
以生长力核心理念培养中职生核心素养
吕红[1]
(73-73)
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思考与建议
刘舒娟[1]
(74-74)
责任指导促均衡 联合教研共发展
洪郧[1]
(75-76)
“五道防线”点亮明眸之光
李红菊[1]
(77-77)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实践
杨健蛟[1]
(78-78)
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小衔接实践
周慧静[1]
(79-80)
以“典型任务”重构作业设计
冯娜[1];袁海林[2]
(81-82)
小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议
黄树春[1]
(83-83)
教育数字化赋能农村初中地理教学
李先华[1];向白玉[2]
(84-84)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
陈玉[1]
(85-85)
走出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误区
刘爱华[1]
(86-86)
初中美术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孙梦星[1]
(87-88)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破茧”之路
黄虎[1]
(89-90)
文化的本质是“人本化”
吴心怡[1];雷珊[1]
(91-91)
在校园里开起了小茶馆
夏丽华[1]
(92-92)
由“小兔子一家”带来的生命教育
袁琼娥[1]
(93-93)
灵活实施“规则教育”
黎欢[1]
(94-94)
与学生谈话的艺术
赵新[1]
(95-95)
一张“跨越时空”的奖状
舒超[1]
(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