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简 介: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统一战线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 主管单位: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 主办单位: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 创刊时间:2000
- 出版周期:季刊
- 地址:广州市三元里大道9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6949
- 国内统一刊号:CN 44-1496/C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期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的动力机制
仇永民[1];刘晓玉[1]
(5-12)
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利益观的新发展
李斯[1]
(13-19)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及经验教训研究
冯颖红[1]
(20-27)
廖仲恺精神的弘扬对新时代纪念性大学统战工作的启示
曾学龙[1];杨自豪[1]
(28-34)
从何以可能到何以可为:新时代网络统战的形势与前景论析
郑维[1];王帅[2];刘璨璨[3];郭毅[4]
(35-40)
统一战线助力广东生态发展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研究——以河源市为例
肖小爱[1];吴粤杰[1]
(41-47)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以历史转折关头中国致公党的抉择(1935-1949)为视角
张维缜[1];魏春月[1]
(48-53)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统一性
刘丹[1];储著源[1]
(54-62)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郭嫄[1];吴心怡[1]
(63-68)
“以产促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以佛山市为例
陈燕霞[1]
(69-7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径研究
王娜娜[1]
(75-80)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毛泽东对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研究
刘雨欣[1]
(81-87)
海归人才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陈瑞娟[1]
(88-93)
陈嘉庚支持厦门公共卫生防疫事业的研究与启示
陈业诗[1]
(94-99)
对儒家“人性本善”理念的现代阐释
方绪银[1];姚大斌[1];葛翠茹[1]
(100-106)
文化新质生产力:驱动城市软实力跃升的创新路径
郭柳纤[1]
(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