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污染与防治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
该刊已选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9)、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23-2024)
简 介:《环境污染与防治》是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主管、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较早创刊的学术性期刊。本刊创刊于1979年,2005年7月起改为月刊。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英文版)CSTA刊源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刊源,并被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等收录。同时,本刊已加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并成功申请国际DOI中国出版物注册,为作者确认科研成果首发权、提升学术论文传播效率和影响力提供了良好平台。
- 主管单位: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 主办单位: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 创刊时间:1979
- 出版周期:月刊
- 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109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3865
- 国内统一刊号:CN 33-1084/X
- 邮发代号:32-15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8期
“十五五”时期中国重金属污染防控对策建议
王枫[1];李香兰[2];董璟琦[3];王一鹏[3];张红振[3];何孟常[1]
(1-6)
合规引领下的合作预防:后现代风险社会中环境治理模式的新范式
刘子良[1]
(7-11)
“811”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刘瑜[1,2];毛惠萍[1,2];俞昀肖[1,2];金秀慧[1,2]
(12-18)
减污降碳背景下北京市建筑领域排放特征和驱动因素分析
张双[1,2];张增杰[1,2];俞珊[1,2];瞿艳芝[1,2]
(19-27)
跨界水源保护区协同优化调整研究——以横跨三省的太浦河水源地为例
朱永青[1];邵一平[1];王彪[1];陈昊[1]
(28-36)
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与碳减排效应研究
张绛[1];卫俊杰[1];陈张宇[2];马侠[1];黄勇昊[1];吴超[2]
(37-42)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杜雪莲[1];杨小勤[1];唐洁[1]
(43-48)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马文博[1];吕佳佳[1]
(49-55)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垃圾焚烧全链条环境影响与低碳减排优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彭晓为[1];汤双宇[2];唐玉婷[3];马晓茜[3];白贤祥[4];宋小龙[5];范帅康[5];曹斌[2]
(56-63)
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和驱动因素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王梦如[1,2];汪勇政[1,2];黄闯[3];余浩然[4]
(64-72)
典型缺水城市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探讨——以兰州新区为例
寇杰锋[1,2];靳建伟[3];穆伊舟[1];康润锋[1];温慧娜[1]
(73-79)
城市中心城区绿地空间形态对细颗粒物的调控作用
王辉[1];刘宇[2,3];孙丹[1];高劲松[4]
(80-87)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资源化利用碳排放特性分析
胡涛[1];范玉龙[2];周颖君[2];孙国芬[1];钱萌[2];杨丽[2];杜昕睿[2]
(88-96)
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煤电机组碳排放强度变化动因研究
吴妍[1,2];马大卫[1,2];张更[1,2];计巧珍[1,2];宋纪双[1,2];赵常威[1,2];周仲康[1,2];曹菊林[1,2]
(97-104)
基于全生命周期分析的中国煤制天然气工业能耗、水足迹与碳排放研究
曹颖[1];姜俣竹[1];张擎昊[1];刘慧玲[1];李俊杰[1];闫雨龙[1];彭林[1]
(105-114)
基于生命周期的生物污泥好氧堆肥处理技术绿色可持续性评价
史涛[1,2];原慧聪[1];桑义敏[1];籍龙杰[3];刘畅[1];周冰雨[1];杨婷玉[1];朱玲[1]
(115-121)
新能源汽车绿色供应链构建路径研究
张野南[1,2];裘文意[3,4];楼乔奇[5]
(122-130)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
徐梦佳[1];孙杰[1];顾羊羊[1];刘冬[1];杨悦[1];林达义[1]
(131-137)
1990—2020年平顶山市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支梦辉[1];杨帆[1,2];安岩[1];李梦博[3]
(138-145)
国内外碳定价的研究进展与述评:内涵、构成、预测方法、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
廖中举[1];徐丽君[1];黄冠中[2];谭映宇[2,3]
(146-153)
“双碳”背景下的零碳建筑——基于文献计量的热点、趋势及挑战分析
洪艳[1,2];彭思源[2];诸飞红[3];钟乾根[4];于铖浩[1];曾淦宁[1]
(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