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承建
分类表
关闭
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

Movie Literature

该刊已选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曾用刊名:电影文学:上半月

简  介:自《电影文学》创刊伊始,始终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影视理论研究,大力扶持培养电影文学新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办刊宗旨。65年来,学术理论+剧本的模式是《电影文学》的基本特征。由于在这一内容上的不懈坚持,保持了《电影文学》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可以发表文学剧本的鲜明特色,赢得了专家和读者的青睐;也因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办刊态度,使《电影文学》从未缺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列。

  •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58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地址: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95-5692
  • 国内统一刊号:CN 22-1090/I
  • 邮发代号:12-8
  • 单价
  • 总价

2025年 第15期

你好长影 (2-2)

光影八十年:长影的时代记忆与精神传承 庄严[1] (3-8)

我是党的女儿,长影是我的家 田华 (9-9)

我与长影 陈道明 (10-10)

写在长影80华诞之际 张艺谋 (11-11)

摇篮赋——为长影八十周年而作 明振江[1] (12-12)

我心中的长影 成龙 (13-13)

在长影脉络里生长 刘佩琦 (14-14)

我爱长影 江平 (15-18)

黑土地孕育的光影民族情:写在中国电影120年与长影80年之际 李少红 (19-19)

国产动画电影中“国风”视觉风格的塑造路径与审美意蕴 申艳芳[1];郭蕊[2];岳园[1] (20-24)

中国动画电影中文化符号与叙事的意象建构 张海艳[1];杨林[2] (25-30)

数字时代电影叙事的媒介融合与美学重构 郭森[1];佟佳妮[1] (31-35)

影游融合视域下角色设计、电影语言和城市旅游文化的交互探索 宋琳[1] (36-40)

社交媒体语境下电影传播新业态与叙事范式的协同演进 贺莉[1] (41-45)

AIGC电影的叙事策略与文化认同构建研究 徐龙稷[1];赵知钰[1];李慕[2] (46-50)

想象之象:电影空间的意象组接及美学流变 奚思聪[1] (51-55)

从文化原型到电影银幕:神话题材动画电影中的仪式叙事 李晓佳[1] (56-60)

中国动画英雄角色的生成演进和文化特征探索 付梦寒[1];付梦远[2] (61-65)

美学共同体构建:中国——东盟电影合作的跨文化实践体系研究 于显凤[1] (66-70)

从诗情江南到现代江南——论当代“杭州新浪潮”的江南表达 谢昊[1];李晓红[1] (71-78)

国产动画色彩体系的视觉创新叙事与精神图谱 王志芬[1] (79-83)

形体、风格与意蕴:国产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多维解析 赵雪[1] (84-88)

“吸引力电影”理论下邵氏歌舞片的视觉现代性读解 梁智[1] (89-93)

顾晓刚电影的创作特色分析 纪元元[1];李季[1] (94-97)

后现代视域下姜文电影对文学原著的解构性改编与本体建构 马玲玲[1] (98-102)

意象呈现·人物建构·留白美学:华语电影的叙事建构与诗意书写 柯雯[1] (103-108)

徐浩峰的作者性实践:从类型破局到风格化陷阱 王童谣[1] (109-114)

数字时代电影配乐的媒介转向:从交响化到电子化 冯音[1] (115-119)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海外网络传播策略与挑战 蒋艳[1] (120-124)

数字时代电影服饰的叙事解构与文化重构 王晨佳子[1] (125-130)

《不说话的爱》:作为电影哲学实践的感性具身与多模态言说 李慧[1];张劲[2] (131-134)

从《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看武侠电影的影像美学与文化基因 张振华[1];林秀丽[1] (135-138)

情动影像·边缘叙事·暴力美学:黑色电影《大风杀》的类型化创作路径探赜 张菀芸[1];王英杰[2] (139-143)

《你的颜色》:色彩心理学的动画转译与治愈焦虑 何建华[1] (144-148)

《疾速追杀4》:东西方动作美学的碰撞与融合 杨永青[1] (149-153)

国产西部片新探:《大风杀》中的类型杂糅、异托邦空间与创伤叙事 许伟旭[1];杨尚鸿[1] (154-158)

《猫猫的奇幻漂流》:动物电影的叙述新范式 张孙哲[1] (159-162)

双线叙事与诗意建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叙事策略分析 王姗姗[1];郑春明[2] (163-167)

怀乡病者的温情告别——论民族题材电影《脐带》的时间意识 黄琳涵[1] (168-171)

《只此青绿》中的青绿意象: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诠释 战勃蓄[1];张馨月[2] (172-176)

《雪径蓝光》 陈杨飞[1] (178-178)

《静帧絮语》 朱晓彤[1] (17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