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07月05日 星期六

推动地域文化更好融入文化强国建设

简小文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华民族持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推动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凝聚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参与,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积极主动融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实践当中,共同走向现代化,从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是各种类型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中国疆域幅员辽阔、地形多种多样、气候复杂多变、河流湖泊众多,拥有世界上最全的地形地貌,包括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等各种地形类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是孕育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推动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之中的各族人民,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了不同特质的地域文化遗产。

同时,同一环境下可能生活、活跃过不同民族,只不过有些民族可能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有些民族仍传承延续至今;还有可能同一民族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战争、瘟疫、气候等因素主动或被动大规模迁徙,从而在不同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些民族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都创造了光辉灿烂、异彩纷呈的文化类型,最终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还有在内蒙古地区形成的北疆文化等,都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华地域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民族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发展历程中不断交流融合,共同推动着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走向多元一体,共同组成了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主干。

地域文化在巩固文化主体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是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地域文化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具有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天然认同。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各民族创造的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不仅生动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也共同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内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色彩和韵味,使中华文明宝库不仅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还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共同支撑着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和璀璨繁荣。这一过程也是形成、深化对中华文化自信、认同的过程,是维护、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过程。

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都是多元一体的本质,积极推动形态多样的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新时代发展同步,不断汲取时代精华而持续激发生命力,在持续壮大中华文化主干的同时使中华文化主体性更加凸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要主动参与、融入“两个结合”的过程之中,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基础性文化资源,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共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掌握历史主动,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

运用“第二个结合”推动地域文化更好融入文化强国建设。新时代赋予新的文化使命,“第二个结合”的方法原则,旨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为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奋斗方向,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这同样为推动地域文化更好融入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与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多元性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活力、创造力,一体性确保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主体特质;只有尊重多元、包容多样,才能保障中华文化的持续繁荣发展和各民族间和谐共处,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有机构成和重要篇章,建设文化强国,必然也需要中华文明蕴含的多种类型的地域文化共同参与。在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的前提下,更有效地推动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地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格、丰富内涵、价值追求等凸显出来,使之与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高度统一、高度契合,更主动地融入推动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之中,共同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对地域文化的阐释、传播与创新,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奋力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价值。内蒙古历史文化厚重,人文资源丰富,辽阔大地上多彩纷呈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的北疆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持续浇灌下形成的,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性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连续5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审议,对内蒙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还高度重视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建设。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表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在内蒙古大学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文物保护、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等方面还有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这些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树立北疆文化概念、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提供了思想指引、目标方向和实践指南。

立足新时代,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深入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大地生动实践的基础上,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践要求,运用“第二个结合”深入挖掘内蒙古历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元素,更好推动北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着力打造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北疆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形象,为大力建设文化强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具有深厚文化思想底蕴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贡献内蒙古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