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0月04日 星期六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人民至上

陆卫明  罗  雷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上来。

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提出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两步走”的设想,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创造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设想,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历史雄辩地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努力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站稳人民立场,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推动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人类共同进步。

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回望奋斗征程,全体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及时发现、总结群众创造的宝贵经验,让人民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走得通、行得稳,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实施更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暖民心的行动。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找准确,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心愿摸清楚,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为民造福的实际成效。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