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本报特约评论员 罗建波
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独立大厦会议大厅里,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凝聚起改变世界的力量。第一次亚非会议的召开,不仅发出了反帝反殖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时代强音,更孕育了以独立自主、团结合作、求同存异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习近平主席强调:“新形势下,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南方”快速崛起,万隆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继续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推动人类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独立自主是万隆精神最鲜明的底色,更是当代国际社会捍卫公平正义的核心支撑。万隆会议的核心任务便是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主权。会议达成的十项原则,既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发展,也与联合国宪章精神一脉相承,将反帝反殖反侵略凝练为万隆精神的重要内涵。在这一精神感召下,全球殖民体系加速瓦解,从1955年至1969年,亚非地区的独立国家由29个增至73个,1960年更因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被称为“非洲年”,一大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走向独立,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为重要也最富历史意义的变化之一。
今日之世界,霸权思维、零和思维、对抗思维仍在侵蚀国际公平正义。“国际社会要公道,不要霸道;要公理,不要强权”,这一诉求在万隆会议70年后的今天愈发迫切。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和世界大国,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独立自主精神:坚决反对霸权霸道霸凌行径,深刻揭露其危害;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合作机制深化拓展;在全球治理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决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推动国际秩序向平等公正、合作共赢方向发展。这种大国担当,正是万隆精神在当代的生动诠释。
团结合作是万隆精神的精髓所在,更是“全球南方”实现发展振兴的必由之路。自万隆会议召开和万隆精神诞生以来,亚非合作不断加强,合作议题持续拓展,催生并深化了南南合作,形成了兼具活力与韧性的合作格局。在这种合作理念下,以团结合作实现自立自强,以互帮互助实现自力更生,成为南南合作与生俱来的精神实质。70年后的今天,“全球南方”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国家数量和人口占世界2/3以上,经济总量占比超4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0%,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更彰显其蓬勃活力。
然而,发展挑战依然严峻。联合国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和《2024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全球约有35.4%的人口无力负担健康膳食,非洲这一比例高达64.8%。面对困境,以团结合作精神塑造“全球南方”集体身份、汇聚“全球南方”合作共识是如今南南合作的重要任务。“全球南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承载共同历史记忆与现实需求的集体身份认同,这种归属感是团结的纽带。中国始终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携手发展中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明确宣布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承诺主动单方面扩大市场开放,决定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成为实施该举措的首个发展中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共建“一带一路”更让超过3/4的国家加入合作大家庭,从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成为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纽带。
求同存异是万隆精神的智慧结晶,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遵循。万隆会议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分歧凸显时,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以和平共处原则主动弥合分歧,推动会议达成共识。这一方针不仅是中国对国际关系的重大贡献,更成为指导不同制度、不同文明国家相处的基本准则,打破了以意识形态划分阵营的传统思维。
在文明交融日益深入的今天,“求大同,存小异”的智慧愈发重要。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这一精神的继承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既准确把握人类价值的多样性特点,又在最大程度上超越意识形态、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差异,凝聚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中国提出的伙伴关系、真正的多边主义等理念,走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在外交实践中,中国携手推进全球治理,特别是以建设性姿态深入参与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在全球性事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大国作用。这种以尊重为前提、以合作求共赢的实践,让万隆精神在文明交流中绽放新光彩。
70年风雨兼程,万隆精神从推动民族解放的核心引领,成为指引共同发展的重要航标。独立自主的信念让发展中国家坚定捍卫主权尊严,团结合作的力量让发展之路行稳致远,求同存异的智慧让文明之花绚丽绽放。作为万隆精神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和当前弘扬万隆精神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继续与“全球南方”国家携手,以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为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书写公平正义、共同繁荣的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