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胜战之刃
——怎么看抓好实战化军事训练
编者按
新时代以来,聚焦生成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以“基础训练、合成训练、联合训练”为组织架构的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应运而生,极大地推进了我军军事训练深走实落。新征程上,全面提高我军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必须遵循从基础到合成、再到联合的战斗力生成基本逻辑,坚持以战领训、以训促战,推进战训深度耦合,实现作战和训练一体化。
为什么要强固基础训练这个“底盘”
海军某部课堂上,5名不同专业的教员,12名飞行学员,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从“一对多”到“多对多”,打破“师傅带徒弟”传统模式、走开“团队制”人才培养新路子,这是该部贯彻全军基础训练现场会精神、开展专长化任教的一个新景象。专长化任教、集约化组训、模拟化训练、标准化考核的“四化”组训新方式,是新时代基础训练转型升级的新成果,为夯实部队战斗力基础提供了新抓手。
胜战先胜于练兵,练兵首成于基础。实践证明,基础训练扎实,对敌较量就有底气、有胜算;反之就会吃大亏,付出血的代价。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战争形态如何演进,只有练熟“手中枪”、练强基本功、练精技战术,上了战场才能游刃有余、克敌制胜。
重基础、抓基础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就实行“三操两堂”制度,每天出三次操,利用作战间隙开展射击、刺杀、劈刀、投弹等基础训练。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群众性练兵活动,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冷枪冷炮”运动,我军官兵在边打边训、边训边打中练就了奔袭“铁脚板”、近战“硬功夫”和突击“夜老虎”能力,靠过硬的战斗素养和战斗精神弥补了装备劣势,赢得了一场场胜利。新时代以来,我军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不断加强部队技战术基础训练,加速培育教练团队、高效整合训练资源、加大模拟训练器材开发使用、探索创新考核模式,确保把每一个单兵、每一型装备、每一类作战要素都训到位、练过硬,不断强固基础训练这个战斗力大厦的基石。
实践证明,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实战技能、本能的肌肉记忆,关键时刻才能体能跟得上、装备用得精、数据联得通,从而实现杀伤链路的完整闭合。练好基础训练基本功,需要优化配置专业教练员队伍,重组优化基础训练各要素,坚持模拟多训、实装精训,增强考核规范性科学性,不断厚实基础训练的成色。
为什么要下大力抓好合成训练创新发展
1979年9月4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发《某军试建的“合成营”开始训练》的消息,引起强烈反响。该“合成营”改变了以往“车马炮”不见面的状况,探索了诸兵种协同训练的方法路子。如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更加复杂多样,合成训练的内涵外延、机理规律、标准要求都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我们探索新时代合成训练新模式,推动实现军事训练质效新提升。
以合制分、以聚胜散是重要的战场法则。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一支军队力量组合得好、行动一致性高,往往就能打胜仗。战时实现密切协同,就要平时加强合成训练。可以说,合成抓不好,部队战斗力就无法聚合生成,打赢制胜更是无从谈起。
“三训”基本模式是新时代合成训练的突出亮点。合成训练在我军训练实践中一直存在,并随着军队建设发展不断深化演进。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步炮、步坦协同配合训练,到和平建设时期的兵种战术训练、军种合同训练、跨军兵种编组训练、军兵种互为对手训练等,都是这一训练形式的具体体现。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信息”“算力”成为联合作战体系的核心,装备技术发展使各军兵种跨越传统作战域、实现相互渗透成为可能,新时代合成训练应运而生。这种训练主要是强化“三训”:单元集成训,旨在有机聚合力量要素,实现“攥指成拳”;战术协同训,旨在协同联动部队行动,实现“打组合拳”;对抗检验训,旨在验证提升整体能力,实现“探边摸底”。这三者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作用实现生成“合”的关键能力、打通“联”的关节要害、锻造“战”的新质能力。
合成训练是生成联合作战能力的关键一环。2024年底,某合成训练场,坦克、步战车轰鸣前进,电抗、侦察分队按照编组迅速展开,多型战机蓄势待发,来自多个军兵种的分队融合搭配在一起,形成统一指挥的作战编组。战斗打响后,空降兵将重型装备先期投送至战斗地域,陆军合成营紧随其后,快速突入“敌”阵地,无人机定点侦察、情报共享,引导空中力量摧毁“敌”要点目标。该演习指挥员说,这次演训活动前置落实“联训”要求,跨军兵种组成作战编组,为联合作战打造了即插即用的作战模块。合成训练承接基础训练、支撑联合训练,在新型军事训练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直接关系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基本盘,决定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的成色。实践证明,我军要迈过合成的“坎”,登上联合的“台”,就必须训精作战单元、练强功能要素,把协同要领掌握熟、跨军兵种跨领域行动磨合好,闭合优化基于网信体系的战场侦、控、打、评链路,推动新时代合成训练不断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为什么说现代战争对联合训练提出强制性要求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现代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只有练强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能力,部队才能从“积木组合”走向“血脉相通”,形成体系制胜优势。
现代战争作战指挥的战略性、联合性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代以来,我军聚焦解决指挥员“五个不会”问题,紧跟形势发展,紧贴使命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实案化训练、应急应战专攻精练、军地联合训练和中外联演联训,各级指挥员谋划打仗、指挥打仗能力显著提高。未来我军要获得制胜先机,必须强化各级指挥员联合制胜意识,突出抓好指挥理论法规学习、指挥技能培训和指挥处置演练,着力破解制约联合作战指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把指挥联合作战的本领练过硬。
从近期发生的数次世界局部武装冲突来看,哪一方更注重跨平台协同训练,哪一方就能在实战中展现出体系作战能力,取得战场上的优势。这启示我们,联合训练服务联合作战需求,催生联合作战能力。提升我军联合行动能力,必须紧盯作战任务、紧盯敌情对手、紧盯未来战场,加强实案化训练,使联合训练不断地实起来、联起来,从而实现诸军兵种力量优化结合、能力互补、协同增效。
战争形态越发展,作战对后勤的依赖性越大,提高联合保障能力必须加强联合训练。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的后方运输线始终是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第二战场。志愿军与敌斗智斗勇,在生死较量中用鲜血和生命构筑起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对整个战场运转支撑、作战体系整体功能发挥、作战效能精准释放的作用愈加凸显。这些年,我军积极适应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提出的新要求,成立联勤保障部队,组建联勤保障中心,实现了我军后勤从保障型向联战、联训、联保的转型重塑,不断将战场保障之需转化为后勤胜战之能。面向未来战场,加强联合保障训练,要按照“战训一致、战保一体”的思路,探索建立“同装互保”“异装同保”新模式,推动联勤保障与联合作战同频共振、高效耦合,不断提高我军一体化联合保障能力。
(执笔:董永在、朱晓刚、程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