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让新媒体为智库刷出更多“存在感”

2021年07月22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作出重要批示以来,我国智库建设按下了“快进键”,无论是数量规模、类型结构、硬软件设施还是社会能见度,均呈现出加快发展、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当前,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数字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为智库畅通成果转化、传播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公众、建构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强劲推力。为此,智库除了要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还要善于借助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互动性、融合性的东风,创新传播、放大声音、展现作为。

  更好探社情知民意

  当前,我国网民已达9亿多,网民通过新媒体平台反映问题、提出诉求的做法日渐普遍。智库作为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咨政组织,掌握一手信息是履职尽责的基本前提。只有切实发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调查研究好作风,向群众“取经”,拜人民为师,智库才能更好发挥“民意收集器”作用,当好公共政策的“诊断器”,填补政府决策的“盲点”。

  一是线上感知民意,线下多谋良策。舆情就是民情,舆论代表民意。智库要树立“问题意识”,在调查研究中破解难题,从网言网语中听取百姓心声、了解社情民意、吸纳群众智慧,并立足专业视角、运用辩证思维、采取科学方法,全面掌握情况、号准群众脉搏、剖析矛盾症结,将舆情反馈纳入咨政建言全链条,进一步夯实科学决策民意基础。

  二是培养数据思维,重视收集分析。党政机关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数量多、内容杂,反而可能拉低社情民意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智库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挖掘和拼接碎片化信息,在纷繁冗余中理性选择高质量信息源,做好内容筛选、归纳梳理和分门别类等工作,并建设便于分析利用和共享流动的信息库、知识库、案例库等特色数据库,精准掌握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服务民生等数据动态,实时监测社会舆情、预判政策可能后果、评估政策执行成效。

  三是推动融合发展,凝聚强大合力。智库与媒体共生共荣:智库需要依靠媒体平台来传播主张、发挥功能、扩大影响;媒体也需要借用智库的专家资源与专业观点来提高引导舆论的“媒商”。如何通过新媒体完善的采编系统与刊载平台“随时随地”发出创新观点和权威声音,要求智库树立一体化发展、系统化构造、多元化拓展观念,推动自身与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平台终端、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度融合,加速完成“智媒体”基因进化。同时,智库专家还应该与媒体从业人员建立“互动—参与—传播”的常态化对接合作机制,因为他们具有较高的新闻舆情敏锐度,并且长期深入社会、实践一线做接地气的调查,是智库不可替代的第三方信息源。

  有效树声誉扩影响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在传播的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等方面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打造高能、高效、高端的智库形象,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新媒体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的重要机遇。

  一是推动跨界融合,推送智库精品。智库要利用好网站、电子刊物、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辟专版专栏,持续推出议题重要、话题鲜活、群众关心的宣传报道,定期发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政策解读,及时推送访谈、论坛、科普、征文等活动,努力打造见解独到、务实管用、公众认可的智库化新媒体,构建起高产出、高传播的健康生态。

  二是增强媒介素养,提升智库形象。“酒香也怕巷子深”,加快推动智库形成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社会影响力与资源附着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库能否与新媒体在题材选择、语言表达和传播方式上实现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为此,既要倡导智库专家树立新媒体传播意识,引导他们走进媒体、走近记者,努力发出代表主流价值、体现舆论的引领作用、具有专业水准思想价值、沟通公众收获信任的“好声音”;也要鼓励智库专家积极化身为导向正、活跃度高、影响力大的智库“大V”,利用网络直播、线上讲座、线上交流、App、“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积极发声、主动发声、有效发声,发挥智库引导舆论、启迪民智、树立新风的独特作用。

  三是运用国际媒体,扩大智库影响。没有话语创新和传播改进,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话语权。尽管近年来我国智库国际影响力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没发生根本性改变,在对外传播中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境地。对于中国智库而言,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要从话语体系、传播手段、交流技巧、参与主体等方面进行策略创新,以提升国际受众接受效果为导向,利用好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宣介主张、弘扬价值、讲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寻求文化共性、引发理性思考、触发情感共鸣中增进沟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

  积极搭平台畅供需

  当前,信息不对称仍是阻碍智库成果高效转化、供需精准对接最大的拦路虎。一方面,决策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需求端求智若渴,却往往不知找谁问策;另一方面,智库服务供给端由于缺乏准确的需求信息,又常常陷入“自娱自乐”“献策无门”的尴尬处境。因此,智库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盲目迎合,而是要紧紧抓住新媒体这个“牛鼻子”,细分需求、优化供给、重构渠道,促进智库成果产业化,放大经济社会效益。

  一是公众免费共享,提升社会效益。近年来,我国智库在智力成果、专家资源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精耕细作、收获颇丰,下一步还应着力围绕盘活存量、做大总量、做优增量,把知识开放共享的文章做实。首先,要利用新媒体为需求端画像,了解掌握知识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及时调整研究重心。其次,要搭建面对社会大众、非营利性的智库成果免费共享平台,通过主题式整合政策咨询、工作方案、调研数据、评估报告等研究成果,有效减少需求端检索和阅读时间成本,满足大众构建知识体系、指导理性行动的刚性需求。

  二是政府线上采购,增强决策服务。当前我国智库成果多以“成果要报”“内参”等形式,通过内部渠道进入决策圈。从实践情况来看,由于决策部门与智库之间尚未建立起无缝对接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成果交易平台,使得智库服务决策“参与难”、成果转化“落地难”等问题频现。智库搭建面向决策部门的智库服务线上采购平台,或许能为“问题下达”和“建议上达”良性互动作出一个有益的探索。决策部门通过授权登录该平台,并根据指导性目录查找、浏览、采购所需的智库服务,进而增强智库成果的关注度、认可度和转化率。

  三是用户付费定制,促进知识变现。在时间碎片化和学习终身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付费”早已成为移动互联的新风口,从公众号打赏、直播赞赏、付费转载简化知识传播链条,到知乎、喜马拉雅、分答,重构了知识分享场景,极大调动了人们对高价值知识、经验和见解的消费热情。智库搭建提供开放式、定制化、有偿性智库服务的“智慧淘宝网”,不仅能释放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智库专家的认知盈余,还能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优质研究成果为卖点,让智库成果共享更为便捷。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项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能力现代化的瓶颈问题研究”(20JD04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