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找准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着力点

2021年10月27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曹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由此,高校智库建设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地方高校智库也存在定位不准、人才资源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找到我国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着力点。

明确智库定位

  地方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属性决定了智库的基本定位。一是地方性。地方高校是地方政府根据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创立的,具有明确的区域需求指向,承载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实践、产学研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等主要依托或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肩负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繁荣地方文化、为地方政府决策和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地方高校的办学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往往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状况以及人才需求状况等因素。地方独具地域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会对地方高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地方高校的发展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智库应以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引领地方为宗旨和使命。二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院校的“本质规定性”在于结合学科和行业分设专业,培养面向社会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面向上以行业性为主导、性质上以专业性为主线、类型上以应用型为主体、层次上以本科为主流、模式上以实践性为特点,突出强调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智库建设要求地方高校的学术研究从“为研究而研究”走向“为需要而研究”。高校智库建设要求实现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也就是要求研究范式从学理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尤其是对那些地方应用型大学而言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智库不能以基础性、学术性研究为导向,应立足地方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主动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为政府决策参考、社会文化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开展应用型研究。

  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新”首先就体现在定位上。有智库专家认为,地方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使命和任务包括以下两点。一是紧密结合省市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对重大实践问题和有关政策需求进行系统论证,搞好理论建设,奠定智库工作可靠的理论基础。二是运用有关理论对省情、区情和地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加强应用研究,探讨全面小康进程对改善民生的影响,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公平法治、生活秩序更好发展。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在寻找定位时要考虑地方的需求,同时要明确主攻方向,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

夯实研究实力

  人才资源是智库发展的核心资源,决定地方高校智库建设水平高低和地方高校智库对政府决策影响力、参与度的最根本因素还是人才。从目前来看,智库发展的人才支撑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既专又通”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地方高校智库建设要把吸引、使用、培养人才作为智库建设的重要任务,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智库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新”也体现在思想力的创新上。

  为此,一是要把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理论功底扎实、能够开展跨学科研究、具有与地方政府沟通能力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智库中来。进一步完善人才兼职引进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地方智库扩大人才引进,按照稳定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聘任专职、兼职研究员等形式,引进专业型、复合型等各类高端人才。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与构建创新团队结合起来,要有一个核心团队,克服研究力量分散、知识结构单一、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协同创新不足的弊病。三是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把智库打造成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平台,鼓励高校人才到政府、企业挂职,大力选派优秀研究人员进入国内顶级智库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应用型研究相关的专项培训活动,吸引政府、企业中的人才加盟高校智库,把智库建设成促进高校、地方双向流动的“旋转门”。

创新管理机制

  高校智库的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人才管理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和成果管理机制三个方面。

  首先,在人才管理机制方面,地方高校智库的人员编制、考核评价一般是按照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高校智库的人员职称晋升由教学、科研业绩决定,而不是其服务地方发展的贡献。地方高校应把智库社会服务成果列入考核评价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把诸如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内参文章、校企合作项目等智库成果,与科研项目、论文、著作、发明专利、教学科研获奖同等对待,建立起客观、准确、合理的评价制度。同时把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经历视为职务、职称晋升优先考虑的条件。

  其次,在组织管理机制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智库组织结构不完善,保障机制发展不成熟。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把高校智库设为与二级学院平行的架构,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项目负责人制。理事会为智库的最高决策机构,下设顾问与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由地方政府、高校领导及专家组成,对智库的规划、布局、预算等重大事项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顾问与咨询委员会由有重大影响的政产学研领域专家学者担任,为智库研究和发展提供战略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学术委员会为智库学术研究指导机构,指导智库开展学术研究,由校内外有关实践和研究领域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在智库研究方向、研究规划、研究选题等方面行使重要权利,承担重要职责。智库要对所有项目实行公开招标,通过智库发布项目招标信息,择优确定中标者成为项目负责人。

  再次,在成果管理机制方面,目前地方高校智库主要存在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成果认可的保障机制、长效沟通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地方高校新型智库的“新”最终要体现为成果之“新”,因此要在成果管理机制方面有所创新。一是要优化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智库对研究项目实行跟踪评估制,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向智库报告项目研究进展情况,智库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决定是否拨付项目经费。建立成果简报制度,简报内容包括重大学术活动报告、项目进展情况报告、项目阶段性成果摘要、学术研讨会成果摘要、研究咨询报告摘要、主要论文、专家观点摘要等,以此督促成果产出。智库定期对项目平台进行考核,确定等级并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二是建立可靠的成果认可机制。智库应完善成果报送制度,创办校级层面智库工作简报,打通智库成果报送渠道。同时要重视新媒体的力量,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成果,增强成果的显示度。地方政府应把高校智库视为“知识池”与“智囊团”,定期公布重大咨询信息,向智库采购“思想产品”。三是拓展长效沟通渠道。智库积极派出人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举办成果发布会、研讨会、高端论坛、宣讲会等活动,增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渗透力、影响力。

  (作者系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苏州琴川智库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