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历史演进的核心动力

2025年10月16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越 潘王聪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刘越  通讯员潘王聪)9月26日,“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与互鉴暨古代希腊罗马世界的文本、形象与表演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与会学者认为,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历史演进的核心动力,当下应突破西方中心视角、构建更为平等包容的全球史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刘作奎表示,古代文明交流互鉴是当前国际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研究深化有赖于各国学者之间的持续探索、理解与密切合作。

  文明互鉴不仅是宏观理念,更是革新学术研究的具体方法。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洋认为,真正的学术活力源于跨文化与民族的连通性,当前中西方古典学的研究都指向同一趋势,即古典学研究必须超越以古希腊、罗马为圭臬的传统范式,转向一种真正的全球视野。

  在具体的研究视角中,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范·尼夫认为,应以文化理念而非政治实体的视角观察和对比古代希腊与中国的各类文化实践,这种比较有助于开启真正的平等对话,使相互间对古代世界的理解更为丰富。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帕纳吉奥托普洛斯则认为,所有文化本质上是动态交融的。他提出,应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古代文明交流,研究重点应从追溯文化元素的来源转向理解其在不同文明间相互感知与不断融合的过程。

  “深刻把握中西方文明思维结构的异同,是理解文明特质、深化交流互鉴的关键所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大庆以“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为例提出,尽管“理性”作为术语在近代从西方引入,但其思想渊源可从中西方古代文明中分别得到探寻。西方理性倾向于从永恒不变中追求普遍真理的“逻辑理性”,而中国理性则长于从历史流变中探寻规律的“历史理性”,这正是源于双方思维结构的本质不同。

  在实践层面,意大利巴里大学教授加达莱塔表示,考古实践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良好切入点。她认为,举办文物展览、开展文明对话是检验跨文化阐释能力的生动实践。从微观器物入手,能够洞察古代社区相互学习、适应与协调的复杂机制,为理解更大范围的文明交流模式提供坚实依据。

  聚焦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文明对朝贡体系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他认为,朝贡关系在实践中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其核心是蕴含“厚往薄来”原则的礼仪性政治交换,只有回归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才能更准确理解这一古代国际秩序的实质。

  古典自然法理论与现实政治间具有深刻张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胡玉娟分析认为,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局限于城邦尺度,西塞罗将美德定义为服务共和国,而帝国时期的奥勒留则转向内心沉思。三位先贤的思考轨迹表明,任何超越历史阶段的理想化治理方案都难以挽救城邦、古代共和国或帝国的命运,唯有遵循客观历史规律才能理解古代国家兴衰的深层逻辑。

  围绕古代地区文明间的交流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温静提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埃及便通过与南方努比亚的密切互动,在贸易、技术乃至王权观念上形成了深度交流,诸多案例证明古埃及及其周边地区始终处于活跃的跨文明网络之中。她总结认为,文明的活力并非源于固守传统,而在于持续地吸收、转化与创新。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