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域名将由www.ncpssd.org调整为,欢迎收藏使用!
您好, 请 登录 注册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 ——访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

2024年01月02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日,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福田区人民政府、南山区人民政府、南方科技大学主办,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分会承办的“2023城市文明发展论坛(UCDF2023)”成功举办。论坛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等。

  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的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

  骆瑜:本次论坛宣布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获批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您能否就研究院的建设具体介绍一下?

  李凤亮:现代城市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创新和发展现代城市文明,不仅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主题。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将“城市文明典范”正式确定为深圳未来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深圳建立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城市文明研究机构的需求呼之欲出。去年,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市委宣传部合作共建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聚焦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相关前沿理论与现实问题,旨在建设一个国际化、高水平的文化智库。

  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既是研究基地,也是智库平台。去年,研究院获批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着眼于现代城市文明研究的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力图通过跨学科、开放式、国际化、创新型发展路径,建立与全球城市文明典范各个领域相关联的较为完整的研究方向与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今年,研究院获批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中心),将努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城市文明学术研究中心、决策咨询高地、交流传播平台,致力于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典范。

  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既立足深圳,也放眼全球。深圳城市文明典范的创建离不开智库的支持,一年来,研究院与深圳市有关部门在学术研究、制度建设以及高层次项目方面皆建立了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建设。同时,研究院还着眼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文明研究的外向平台,在学术研究、决策咨询以及社会服务相关项目中,始终坚持体现全球视野、国家立场与时代精神。近日,作为研究院的重点项目,由我主持的“研究诠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途径研究”举行了开题报告会,课题围绕文化自信自强的理论构建,探讨了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全球比较与国际视野等时代前沿问题。研究真问题、做真研究是研究院的初心;而研究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的“大湾区路径”和“深圳方案”,也是研究院的使命担当。

  文化智库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

  骆瑜:您刚才提到研究院要打造一流的文化智库,您能针对文化智库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的特殊作用谈一下吗?

  李凤亮:“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以文治国、文明立国的思想。在全球竞合主题转向文化软实力之争、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成为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工作,并作出了系列重要部署。智库所提供的理论创新、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功能,在帮助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创新完善国家文化治理体系,既需要文化治理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也需要文化治理理论体系的固本培元,这离不开文化智库的力量。

  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是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赋能文化创新、推进文化自强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文化智库建设发展迅猛,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特”与“新”两大方面。一是文化智库的专业性。文化智库聚焦文化高质量发展,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文化决策咨询服务,具有文化政策研究、文化创意策划、文化人才培养、文化合作交流、文化思想的普及宣教等多重功能。二是文化理论领域的创新性。针对文化领域内的新问题、新动向开展前瞻性、储备性的研究,是文化智库建设的核心主题。

  骆瑜: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应当坚持怎样的原则和思路?

  李凤亮: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最为关键的原则是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尤其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文化智库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了诸多要求,我认为其中最核心的是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提供了鲜明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体现,对于新时代的文化智库建设来说,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既提供了思想理论逻辑,也提供了实践行动指南。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的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要把握“四个坚持”。一是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贯彻于文化战略与文化发展政策的研判中;二是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用于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三是要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国际传播与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四是要坚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社会文化服务和公民文化艺术教育,激发全民文化参与与创新创造活力。

  推动智库建设与“三大体系”融合发展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骆瑜: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要有学术支撑,其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备受瞩目与期待,您能针对文化智库如何助力“三大体系”建设详细谈谈吗?

  李凤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要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服务,就必须要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以助力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为支撑,实现智库建设与“三大体系”的深度融合发展。

  “三大体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其中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动力,话语体系是核心与关键。推动智库建设与“三大体系”深度融合,一是要推动智库向学科化发展,促进文化智库建设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学科评价方面的深度互动,打破“智库孤岛”。二是要筑牢文化智库建设的学术根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立足于中国、立足于时代、立足于未来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三是文化智库要致力于国际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挖掘具有共识性的文化价值表达话语,促进国际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互鉴。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正日益呈现“对策化、跨界化、技术化、国际化”的趋势。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深刻把握“四化”趋势,在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发展中国理论中坚持创新驱动,实现自主跨越;在面向传统、面向时代、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中坚持古为今用,实现跨界融通。

嘉宾观点荟萃

  ●王京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总顾问) 

  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教无类”等经典表述中对大众学习的倡导,到印刷术与造纸术对文字的世界推广,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被注入了强大的阅读基因。

  阅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城市的动力。最原始的创新来自思想创新,而思想创新和引领的源头则是阅读。阅读的过程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又是创新孕育的过程,它能培养出与创新息息相关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能进一步锤炼人们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

  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并加快推进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对此,我认为:第一,要提高“一个认识”,认识到全民阅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第二,要制定“一个计划”,以国家规划的形式长期且深入地推动全民阅读;第三,要推出“一个立法”,通过国家层面的立法保证全民阅读和国民文化权利;第四,要建立“一个机构”,并由相关部门牵头,推动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的建立;第五,要掀起“一个高潮”,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展示阅读的精神力量。对城市而言,全民阅读决定了城市的气质,深圳作为全国首个推广“全民阅读”并为阅读立法的城市,未来更要巩固和发扬全民阅读的优势,做以阅读推动世界文明互鉴的典范。

  ●薛晓峰(十二届广东省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进程中,2023年6月2日注定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此后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又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广东力争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要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据此提出的“1310”的工作部署,列在第一位的是要锚定走在前列的工作目标,以统领广东的各项工作。

  广东要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改革开放45年来,广东以“杀出一条血路”的胆识,创造了第一经济大省、第一开放大省、第一市场大省的历史奇迹;“孔雀东南飞、至此不徘徊”的虹吸效应,又使广东成为第一人口大省和重要人才资源大省,同时也成为全国现代文明发展最为优异的省份。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范围内城市最密集、形态最丰富的区域,正在打造成为全球经典的现代文明城市群。

  ●周泓洋(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命题。2023年10月7—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指示高屋建瓴,精辟深邃。

  当前,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正面临新形势与新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包含了路线图、任务书、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而如何准确全面地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作为文化央企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聚焦内容生产与产业发展,自觉承担起赓续与传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担当。围绕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新使命,以打造大文化大传媒格局为中心,建强传媒本体、做实传媒内容、优化传媒渠道、做精传媒服务、夯实业务形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着力打造体现文化央企特色、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文化产业集团。

  ●保罗·欧文斯(Paul Owens)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创始总监,英国BOP咨询公司总裁&联合创始人)

  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核心节点,而城市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城市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提供了推动创意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人才与文化的多样性,是孵化创造力的温床、吸引创新力的磁场。

  文化艺术与科技的互动融合,促进创新创意实验与高质量经济增长,为城市创造了新的机遇。在数字革命的浪潮下,中国已成为游戏产业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沉浸式娱乐产业仍在不断涌现新的形态并塑造着新的内容、模式与生活方式。城市新型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向着适应现代消费者和游客期望的方向转变,进而促使创意内容、流媒体服务以及文化体验超越了地理界限,为全球受众接受文化创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要实现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城市需要具备核心的“文化能力”。城市的“文化能力”,指的是能够调动构成城市独特文化特质的资产、参与者和资源,以实现积极成果的一种能力。根据BOP公司建立的全球首个文化500强城市指标体系数据显示,作为全球创意平台的城市需要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全球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全球性的市场规模、技术与创新能力强、全球化供应链程度、人才吸引力、全球性的文化网络以及一定的文化灵活性。

  ●李凤亮(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 

  城市既是文明链接的“磁体”,也是文明赓续的“容器”。城市文明是文明发展的高阶形态,尽管多年来大都市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仍然高度复杂,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依然彰显着“城市的胜利”。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我们要不断探索未来城市的文明发展道路。

  数字文明无疑是未来城市的重要面向,未来的数字文明城市会呈现多种特性。首先,“以人为本”是数字文明城市的根本立场,数字技术会为城市经济、治理、文化、社会、生态的人性化赋予新的力量。其次,城市数字化是数字文明城市的灵魂,数实融合、虚实共生将是数字文明城市的重要特征。最后,数字文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将呈现系统化、科学化的互动。未来的数字文明城市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逻辑、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融合出新的传承创新逻辑、地方特色与全球共性并存的品牌定位逻辑、灵妙化与物质化现实统一的全面发展逻辑,以及提升危机意识的风险应对逻辑。

  深圳作为全球数字文明建设的先锋,要打造先锋的底座,形成先锋的数据集群,发展先锋的科技,形成先锋的应用,建设“数实融合、同生共长、实时交互、秒级响应”的数字孪生先锋城市。这是深圳的未来,也是中国和全球数字文明城市建设的未来。

  ●花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普遍关切,尊重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大势所趋。

  环顾世界格局,“东升西降”与“北强南弱”的大趋势并存。从国际文化贸易角度看,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和服务贸易中占有明显优势,而新兴经济体所占比重正稳步提升,“全球南方”的力量正在地缘新格局中逐步显现。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链特别是文化贸易的共同参与越来越重要,大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流通,需要多国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共同治理。

  中国将对建设全球文化贸易新格局作出积极贡献。多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与发达经济体的文化贸易,着力加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文化贸易。中国参与的RCEP是涵盖人口最多、包容性最强的自贸协定。未来,要在全球文化治理中进一步发挥中国力量,首先是要积极培育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特别是加强培育新型企业、新型业态与新型消费模式;其次要积极开发各国的文化消费市场,优化文化产业链和文化供应链;最后要继续推进以发展为主线、以共赢为基础的国际文化贸易新模式,通过各国共同参与造福于世界人民。

  ●范玉刚(山东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当前,发展文化艺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思想价值的奠基成为重要命题。对此,除却要做好理论自身的逻辑演绎推理外,更要面向实践有效阐述中国经验。具体到文艺学和美学,做好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与大众审美经验的结合,是当下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趋向。对于这一命题,首先要理解好中国式现代化。

  从概念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并非“中国式+现代化”的简单相加,“中国式”是对“现代化”的说明与界定,强调的是现代化的中国意味和价值诉求,它是具有当代文明理念诉求的价值创造,关联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游离于世界现代化主潮之外,而是世界现代化运动深入发展的历史新图景。最后,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全球化和中国理论新阐释。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与美学研究,一要强化从文艺视角领会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推动文艺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二要契合新时代文化使命担当以及当下时代的文艺境遇,增强世界眼光,拓展现代文明视野;三要形成总体性的文化观念的跃升;四要有效增强文化主权意识;五要聚焦实践,落在主导文艺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上,落在人的现代化上。

  ●管宁(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华美学源远流长、内蕴丰赡。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三大审美文化流脉交集、融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是追求精神丰裕的时代。在人工智能激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旺盛、高质量原创文化供给成为发展新趋势、自主创造型文化消费导致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趋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华美学可在文艺、造物和生活各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华美学独步世界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美学思想,而文人艺术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文人艺术的核心是雅韵之美,讲究简约清雅、灵动空灵、质朴无华,以文人艺术为主形成的意涵丰富的雅韵美学,不仅普遍渗透于造物之中,形成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造物理念与独特智慧,而且漫焕融汇于日常生活中,形成道器融通、雅逸恬淡的生活意趣与生存哲学。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华美学富矿进行深入挖掘,应既注重生成性的阐扬创化,又着力文化智慧的运思创解;既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又以高品位文化产品提升民族精神境界,从而使中华文明呈现崭新面貌。